第四百四四章 李承乾赢弱 我才是皇帝_李佑的大唐
笔趣阁 > 李佑的大唐 > 第四百四四章 李承乾赢弱 我才是皇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四百四四章 李承乾赢弱 我才是皇帝

  “什么...飞天,这怎么可能...?”

  “是真的,明天在芙蓉园那里,齐王就准备开始飞天了,大家都可以去看的...,”

  “我的天,还真的有人敢飞天,那我明天一定要去看看。”

  “对呀,对呀,我们明天一起去看。”

  李佑明天飞天的消息,就好像长了翅膀一样,没用几个时辰,整个长安就都知道了,百姓对于飞天这件事情还是很感兴趣的,所以知道这个消息之后,大部分都想着要去看一看。

  当然其中有相信的,也有不相信的,总之就是要去凑个热闹。

  这个时候,就再也没有人去讨论是不是太子刺杀的魏王了,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李佑飞天的这个消息,没有办法,古人对飞天实在很的太有幻想了。

  你是不知道,古人有多么的崇拜飞天,那个时候,因为技术落后,无法实现飞天,所以古时候就会创造很多的向往飞天的故事,例如“嫦娥奔月”就是典型的代表。

  另外传说中的周穆王访问西王母的时候,曾经乘一辆“黄金碧玉之车”,腾云驾雾,以日行万里的速度奔向西方的昆仑山。

  而作为主人的西王母,则乘一辆更为华丽的“紫云车”。

  还有仙人王子乔骑的是白鹤;秦穆公的女婿是乘龙的萧史,女儿是跨凤的弄玉。他们都能在空中自由来去。至今保存在甘肃敦煌石窟里的壁画,还给我们留下许多美丽动人的“飞天”的形象。

  不但是神话故事,我国古代有文献记载的飞行探索还真不少:据《汉书·王莽传》介绍,在西汉末年,王莽为伐匈奴,招募各地能人加入,为此在长安举行了飞行表演。

  还真引来了一个“会飞”的能人,此人“取大鸟翮为两翼,头与身皆着毛,通引环纽,飞数百步,坠”。这段记载,真是让人惊心动魄,此人竟敢玩滑翔,胆量和智慧都非同一般,在当时应该是惊天壮举。

  后来,东晋的学者葛洪,从老鹰平伸翅膀滑翔升空的现象得到启发,提出模仿这一动作制造“飞车”进行飞行的想法。

  在南北朝的时候,还有一个利用风筝成功飞行的故事。

  公元559年,北齐文宣帝高洋是个十足的暴君,简直是无恶不作。一天,他竟然突发奇想,强迫人们乘着用席子做成的风筝,从十七丈高的台子上往下跳,好多人都摔死了,他却哈哈大笑。

  然而有一个叫元黄头的却乘着风筝飞到了城外,安全落地,得以逃生。这应该是我国风筝载人最早的一次成功飞行记录。

  最著名的古代飞行发明家就是明朝的万户,他从小爱好木工,喜欢搞发明创造,尤其梦想着能发明一种“飞鸟”,把人送上天,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钻研。

  经过数代人的研究,明朝的火箭在发射形式上大为丰富,当时堪称火箭的神火飞鸦、火龙出水和飞空击贼震天雷炮三种新产品独具匠心。无论是射程还是杀伤力,明朝的火箭技术都是世界领先的。

  万户正是在这些基础上,经过多年的研究,他一步步走上了飞天之旅,在火箭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明代,他终于制造出了一个古代“飞船”。

  他用椅子作为“飞船”,椅子后面捆绑了47支“飞龙”火箭,借助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,飞向天空。难能可贵的是,他还想到了着陆问题,手里准备了两个大风筝,这样就可以平稳地降落。

  这几乎是当时所能用到、所能想到的最先进的优势组合了。

  试飞那天,万户坐在自己制造的“飞船”上,毫不惧怕,让仆人帮他点火!随着一阵阵轰响声,火箭喷出一股股火焰,“飞龙”火箭把万户推向半空。

  当第二排火箭在空中自行点燃时,一声巨响,万户连同他的“飞船”一起坠落在万家山。这就是有史以来,记载的第一次空难。

  万户虽然牺牲了,可是他敢于牺牲的精神,至今仍为人们所乐道。为了纪念万户的功绩,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“万户环形山”。

  而在明朝之前,很多古代有梦想的人,也都尝试过很多想要飞天的办法,所以说飞天,是真的古人所期待和向往的东西。

  也正是因为这样,李佑的飞天计划一出来,会那么快速的扩散,也会引起那么多人的注意和参与,至于太子和魏王之间的事情,早就有多远滚多远。

  “怎么样...。”甘露殿中,李世民坐在自己的龙椅上。

  “已经全部被吸引到了齐王殿下的飞天计划上了,没有人再谈论魏王和太子的事情了...。”

  微微一笑,李世民缓了一口气:“这就好呀...皇家的事情,总是别人口中最喜欢的谈资,不管真假,不管对错,只要可以谈上一嘴,都是那么的开心。

  朕又无法去堵悠悠众口,好在还有佑儿,飞天一出,皇家的事情也不值一提。”

  说完,李世民眼神一变看着张敬道:“对了...上一次让你查的事情查的怎么样了,侯君集安分不安分呀?”

  “根据我们的调查,侯将军这段时间虽然说有些愤愤不平,但是却深居简出,并没有什么出格的事情,不过,这并不能代表什么,我们还需要继续的调查,现在时间还不够,不能挖出更多的事情。”

  张敬躬身回答。

  李世民起身,背着手来到窗前,有些苦涩和哀伤的道:“以前国家尚未安定时,侯君集率军平乱,于国家有大功。

  朕想给他机会。”

  其实李世民对侯君集是真的不错,侯君集受封陈国公,任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。然后却密谋叛乱,甚至图谋弑君,最后因罪被诛。

  即使是这样,李世民还对着满朝文武替李世民求情。

  但是满朝此坚决反对:“君集之罪,天地所不容,请诛之以明大法。“

  李世民无奈地感叹说:“与公长诀矣,而今而后,但见公遗像耳!“

  从这段对话来看,李世民对侯君集并不是不信任。那为何侯君集会从功臣沦落为逆臣呢?他的人生到底经历了些什么?

  主要还是那场高昌灭国之战,高昌就是今天的新疆吐鲁番,当时的高昌王叫麹文泰。战争的起因是高昌国阻断了西域与中原的商业往来,使大唐没法和西域诸多做生意。

  这让李世民很是恼火。决定派兵征讨。这一次,侯君集是独挑大梁,李世民任命他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,率领唐军征讨高昌。对此,麹文泰不以为意,他说:“唐去我七千里,沙碛居其二千里,地无水草,寒风如刀,热风如烧,安能致大军乎!“

  可见他仗着地理条件,十分轻敌。岂料侯君集率领的唐军不但行军速度异常快,而且战斗力超强。侯君集指挥军队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,径直攻入高昌复地,包围高昌国首都。

  麹文泰看到黑压压的唐军,急火攻心,一口气不来死了。他的儿子麴智盛即位。麴智盛在抵抗无望的情况下,只好开门投降。侯君集征服高昌,获三郡、五县、二十二城,人口三万多,马四千多匹。

  侯君集灭了高昌国,确保西域同唐朝的商贸往来,开拓了唐朝的疆域,功劳巨大,但是遗憾的是,侯君集太得意忘形了。

  他打下高昌之后,居然私自处置俘虏。对于战俘的处理,他没有上报朝廷,私自处理,“辄配没无罪人“还把那些无罪的人随意发配,把那些漂亮的女子充作奴婢。

  跟着还私藏财物。他把重要的金银财宝隐瞒不报,都装进了自己的腰包。

  上梁不正下梁歪,主帅屁股里不干净,底下的自然就敢为非作歹。以上两点直接导致了第三点,那就是军纪涣散,放纵部下劫掠百姓。

  以宽厚善待功臣的李世民看了大臣们的奏折后,也觉得侯君集太过分,不得不治了。侯君集因此被下狱。

  但是侯君集此时还没有触及到李世民的底线,他只是居功骄傲,贪财、纵容部下。一旦轻易将他杀了,会在功臣中引起议论,不利于国家的稳定。

  所以李世民赦免了侯君集。希望这次牢狱之灾可以对他起到警醒作用。

  但是侯君集的问题,是不懂自满之道...如果侯君集吸取教训,回到他以前那种锐意进取、积极为政的状态,他的人生不会是后来的结果。在大唐的政坛上,他有可能成为一颗耀眼的星星。可惜,他走了一条相反的道路。他出狱后,“志殊怏怏“,整天觉得自己特委屈。认为是李世民有意整他。

  后来李承乾便派贺兰楚石暗中联络侯君集...侯君集得到了这个信号后,第一反应是什么?史书上说:“君集以承乾劣弱,意欲乘衅以图之,遂赞承乾阴图不轨。“

  就是说,侯君集对李承乾的斤两是清楚的,他知道李承乾成不了事。但是,这个愚蠢的太子正好可利用。这意图就很明显了,他自己想当皇帝啊!

  这就是不懂“自满之道“的表现...而侯君集却根本不知道,他的一举一动,早就被李世民给盯上了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qu7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iqu7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