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三十一章:炼钢似乎并不难_入主大明
笔趣阁 > 入主大明 > 第一百三十一章:炼钢似乎并不难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一百三十一章:炼钢似乎并不难

  大明在冶炼这一块,民间的技术力量跟官方可说是越拉越大。

  等到了明朝后期,民间的冶炼水平,那更是已经甩了官方好几条街啦。

  不但炼铁的炉子要比官炉大得多,甚至都已经用上了活塞式鼓风机。

  其结构和功能已经跟现代的鼓风机差不多了。

  而欧洲,还得再等个两三百年才能发明出这玩意儿来。

  有了鼓风机和超大的高炉,民间一炉一昼夜的产量就近4000斤。

  最高,甚至能达到6000斤。

  有些民间作坊,还做到了把冶铁炉与炒铁炉串联起来使用,减少了炒炼熟铁时再熔化的过程,缩短了炒炼熟铁的时间,大大降低了成本。

  而明朝的炒铁炉,也就是欧洲都快到19世纪了,才发明出来的搅炼炉。

  总之,除了因为温度不够,没能炼出液态钢外,其余都已达到了当时的极致。

  不但有技术,还能炼焦炭,甚至连坩埚都有。

  也就是说,那些民间达人,连高温耐火砖这个问题都已经解决了。

  既然民间冶铁已从各方完爆了官营的铁厂,技术层面也已到了时代的天花板,那么,就炼钢这一块来说,朱宸濠其实并不需要再搞什么大发明了。

  对他而言,只需派人前往全国各地,去将那些现有的成果拿来就是。

  当然,大动作或许不需要,可该改进的地方,还是得改的。

  比如,现有的炼铁炉就必须得改造。

  因为明朝炼铁有个最大的问题。

  那就是,虽已有了高温耐火的坩埚,可所有用于冶炼钢铁的炉子,却都是开放式的。

  这样的炉子,根本没有办法有效聚热和留热,这也就导致热效率不高,温度也始终达不到炼出钢水的高度。

  因此,就整个冶炼钢铁这一块而言,朱宸濠目前真正要做的,不过是改造个炉子罢了。

  但说起来虽然好像挺简单的,可真要做起来,肯定也是得费上一番功夫。

  而在把一切条件都聚齐,取得最终的成功之前,朱宸濠倒是还有一个办法,现在就能大幅提高所炼铸铁的质量。

  那就是,水力锤锻法。

  也就是利用水车的带动,来反复锤炼锻打铸铁,让新炼的铸铁脱碳,并降低磷、硫等杂质,从而改善所炼钢铁的质量。

  这个方法,在大明还从来没有人尝试过。

  历史上的明朝也没有。

  但朱宸濠相信它一定是行之有效的。

  因为比起人工捶打来,使用水车的效率不知要高多少倍。

  既如此,获得更好的成果,那也就是必然的。

  像这种机械的捶打锻造,当然是用蒸汽机更好。

  可现在连钢都还没有搞定,就想弄出蒸汽机来,也过于好高骛远了。

  而水力驱动虽没有蒸汽机那么容易控制,但绝对可行。

  既然想到了肯定就得去做。

  朱宸濠很快就传下旨意,命令雇佣几支流民建工队,前往城外的浑河(现永定河)岸边,搭建一座营地。

  这个时候,朱宸濠组建流民建工队的想法已经付诸实施,光京城就有十来支了。

  负责管理的,则是工部。

  这才刚组建没几天,也就派上用场了。

  朱宸濠打算等这帮人搭好大营后,便再派些工匠过去,指导流民建工队制作大型水车和建筑高炉,以及一些配套的设施。

  当然,还得派驻一队士兵过去,以防出现什么意外。

  而且为了保密,那里也需要有军队长期驻扎。

  朱宸濠还准备将那些从民间搜罗来的冶炼技术,也在此大营中复制出来。

  或许,那个地方就是大明未来的核心军工厂了。

  但要想真走到那一步,肯定需要不短的时间。

  想太远也没用,就现阶段而言,还是得先搞出水力锤锻法来,以提高铸铁的质量。

  随着皇帝令谕的下达,京城内外许多人都忙碌起来。

  首先,工部派出了官员前往浑河两岸选址。

  这个地方肯定不能选在北京城的上游,以免影响居民取水。

  毕竟这个时代是没有自来水厂的。

  水车虽然没有污染,可等搭建起高炉来,就难说了。

  再加上日后还会增添炼焦炉,到那时整个营地所产生的废气、废渣和冷却废水等,恐怕对环境的破坏还真不会小。

  所以,这个地点最好还得离京城远一点。

  为了应对污染问题,朱宸濠还打算寻找一个渣场,再长期雇佣几支流民建工队来负责处理营地的废弃物。

  对这个环境问题,他也很是无奈。

  因为这其实是世界性的难题。

  别看现在那些发达国家一个个人五人六的,可在工业化的早期,又有哪个是干净过的?

  世界上的那些大国,几乎都经历过了一个先污染,再治理的过程。

  当然,现在说啥工业化,还是扯蛋。

  八字都还没一撇呢。

  就朱宸濠来说,还是先将这个营地搞起来才是最紧要的。

  至于最后它只是个实验基地,还是真转成大型军工厂,到时候再说吧。

  在相关人员为朱宸濠的实验基地选址之际,他又下了一道圣旨:

  从今往后,所有来京轮班的班匠,朝廷都将给与工钱。

  这道旨意一传达下去,无论是火药局还是军器局,亦或是非军工业的那些部门,所有的工匠都是欢声雷动。

  因为按照朝廷原先的规定,这些匠人每隔一段时间就得上京服役一次。

  唯一的好处就是,家里出了一个人后,可以免除另俩人的差事。

  但若是一家的人口多,则除那免役的二人外,其他人还是得服役。

  要知道在明朝,不管是匠户还是军户,都是世代不变的。

  要想改变,唯有参加科举这一条路。

  可想要科举,你就得有钱和有时间读书。

  这就使得有的人为了能安心读书,轮到他服役时,花钱雇请别人前去。

  于是,原本就差的家庭为了一点钱只能放弃读书的机会,几乎永远没有出头之日。

  现在皇帝决定给工钱了,不管多少,也能让那些匠户减少生活的压力啊。

  或许,靠着家中几个人的牺牲自我,就能供出一个进士来啦。

  只要那个子弟的官做得够大,全家脱离匠籍也就不再是梦。

  明朝在脱籍上,看似很严,其实只要地位到了,还是不难的。

  就拿军籍来说吧,按规定必须做到兵部尚书,才能脱籍。

  可像张居正、高拱和李东阳这些军籍的大佬,全没有做过兵部尚书,可到了他们后辈参加科考时,户籍便都已经是民籍了。

  这显然是走了皇帝的路子,直接给改了籍。

  所以,无论是给了那帮匠人希望,还是改善了他们的生活,总之对于朱宸濠这个皇帝,大明所有工匠都是感恩戴德的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qu7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iqu7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